就像当下在写的打淮南的剧情,显然已到结尾,接下来几个月就是对峙乃至各方扯皮,我抓紧这个时间空挡,尽可能用其他事件将其串起来,然后再回到淮南乃至建邺。
而且我还见缝插针,写了多年来草原风貌的细微改变,这是主角几年前定下的决策的反馈,这很重要,不能不写。
制定一个政策,不是穿越者一下令,马上就有结果的,这不可能。
整个过程持续很久,可能影响未来几十年,而这种影响是细微改变的,几个月、一年内看不出太大变化,非得拉长到两三年、三五年才有一定变化,所以我每隔一段时间,见缝插针,给个反馈,让读者看到主角政策的后续影响。
我看到有些人写这种改革剧情,居然几个月、一年内就出了别人几十年才有的成果,不明觉厉。
我是不会这么写的。
还有人说主角买奴隶异想天开。
魏晋、南北朝、隋唐可是草原酋豪大规模贩卖奴隶啊。
即便后来北周废奴,实际上呢?
到了唐代,还存在大规模的奴隶买卖行为,政策是政策,实际是实际。
以至于半岛那边都遣使至长安,要求唐朝禁止买卖新罗婢。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市场不消费了,那么奴隶贩子就不会去抓人了。
唐代山东沿海可是住着好几万新罗人,你以为他们都是商人或渔民吗?
就本书这个时代,公卿豪族买胡人当奴隶再正常不过了。
你以为谁去抓的?
石勒是奉谁的命令去抓奴隶?
一整条黑色产业链,最上层是一州刺史、都督,中层是各级官员、军将,下层是胡人酋帅,消费市场是庄园主和坞堡主。
他们买人过去种地、放牧或当兵,古来有之。
魏晋、北朝几次讨伐草原,抓来的人丁怎么处理的?
一部分编为军户,一部分当奴婢种地,一部分作为福利分赐官员军将。
唐代几次征高句丽,李靖还是谁都说府兵到草原上抢奴隶回中原贩卖(也有自用)。
征高句丽,府兵抢了很多奴隶,李世民都出钱赎买过一批,安置幽州为百姓。
你说奴隶需求大不大?
还有都护府之事,这可不是我发明。
事实上,当地酋豪兼任幕职并不鲜见。
最典型的是唐代在西域于阗国,驻军在尼雅绿洲一带屯垦,国中大批唐人官员,到了后期,连司法、收税都是唐人在搞,这就是温水煮青蛙。
这种统治,除非有外力相助,比如吐蕃,不然靠自己内部很难推翻,因为形成新的利益团体了,于阗王但内里坐,外事有唐官处置。
真正不能靠这种方法对付的,其实是居无定所的部落,唐代在他们身上是失败的,政策只管用一段时间。
但只要存在定居属性,基本都逃不过这种套路,除非中原朝廷自己崩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有些人没听说过,就觉得震惊,你异想天开。
最后再强调一下:我还是按时间轴来写,因为时间是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主角个人、子女、各项政策、世家大族乃至整个天下。
各条支线都会涉及,我一步步推演,没有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