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国的军事不再由他们这些人说了算,孙家的影响力遭到重创。一直以来,孙氏拉拢的重点都是有战车的中高爵封臣,对没有战车,只能以步卒方式出战的低爵封臣视而不见。现在这些人因跟随国君出战而得到赏赐,自然对孙氏没什么感恩可言。
换言之,这些人只会忠于国君。一旦国君与孙氏发生冲突,他们会坚定不移的站在国君一边,并对孙氏下重手,报复孙氏一直以来的排斥、压制。
这个不祥的预感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赏赐完军功之后,李唐起身发言,先对当前形势做了说明。
他当然不会说楚公可能对仪国有觊觎之心,那会吓坏其他人。他只是提醒众人,虽然宁国已经退兵,但现在还没到庆功的时候。
宁国这次吃了亏,只是准备不足,暂时休战也可能只是争取时间。等他们完成了调整,加强了步卒的战斗力,很可能会卷土重来,用武力夺取更大的利益。
因此,为了生存,仪国现在同样应该抓紧时间,加强自己的实力,充分发挥优势,弥补劣势,争取再次大破来犯的宁国大军。
具体而言,就是增强步卒的兵力,同时抓紧时间,打造更多的铁制兵器,尽可能让每一个将士都拥有最优良的武器。
之前的战斗中,铁制兵器——尤其是箭矢——已经证明了铁制兵器的优越性。这是宁国没有的优势,不应该错过。
步卒代替战车,带来的不仅仅是作战形式的变化,还有作战技术的变化。之前步卒长期得不到重视,局限于为战车提供辅助,没有属于自己的战术。现在步卒成了主力,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战术的改进中,包括战阵、武器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守城。
战车是进攻型武器,防守力量有限,更无法用于守城,但步卒可以。
这一点,需要更多的封臣群策群力。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唐看了一眼陆言。
这是他今天第一次直视陆言。
在李唐说话的时候,陆言一直盯着李唐看。对李唐加强步卒的提议,他是百分之百赞同的。这不仅是因为他刚刚依靠步卒立了功,更因为加强步卒的作用是他一直以来的观点,否则他也不会研究步卒的战术。
在他看来,在这一点上,李唐不仅是他的知音,还走得比他更远。
李唐隐隐有取消战车,将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步卒上的意思。
战车岂止是不能防守,战车的进攻也是有局限的。
比如战车无法攻城。
之前不担心这一点,是因为没有攻城的需要,双方挑一个适合战车作战的战场,拉开架势,战车互冲,分出胜负即可,根本没有攻城的必要。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宁国有灭国的野心,仪国就不能因为野战败了就投降,退守城池几乎是必然。
换句话说,宁国主动休战,或许不仅仅是因为无法攻破步卒阵地——只要他们不惜代价,战车冲破步卒阵地并非不可能——而是战车无法突破城墙。面对不肯投降的仪国君臣,他们很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既然如此,李唐提议加强步卒的力量就不是简单一说,而是是关系到仪国存亡的重要举措。
如此一来,他的重要性就更高了。
他一边听一边猜想,难道李唐找他,就是要商量这件事?
就在这时,李唐看了过来,陆言不免一阵心虚,下意识地想要躲开李唐的目光。
但接下来,李唐的话彻底惊着了他。
李唐沉声说道:“国君,臣以为,不必固守大司马为尊的旧习,改以大司徒为尊,以明主次。”
国君立刻说道:“寡人以为可行,诸君以为如何?”
众人面面相觑,但刚刚得到晋升的那些封臣迅速反应过来,有人起身说道:“臣以为李相所言甚是。既以步卒为主,当然应以大司徒为尊。”
一言发言,数十人附和,声势颇为惊人。
他们坐着的时候,还没这么明显,一起站起来,立刻让在场人的明白了一件事。
这里再也不是有战车的人才有资格发言的场所了。
就算孙承不死心,还想争夺大司马之位,他也不可能成为仪国武臣的代表了。
他通晓车战,但是对步卒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不如这些刚刚随陆言上过阵,立了功,得到封赏的封臣们。
仪国的武臣势力要变天了,庞涓在一旁看着,心中暗自感慨。虽然有些意外,但他并不觉得不可接受。
一来步卒的优势已经摆在面前,他自己甚至亲眼见识过宁国君臣的无奈,宁国大司马宁缺被逼得“失足”的事犹在眼前。
二来他是文臣之首,本来就不怎么关心武臣的事,何况他现在连国相都不是,只是因为爵位高,才被国君请来议事。
大司马、大司徒谁为尊,关他什么事?
就算要关心,也是李唐这个国相关心,轮不到他。
没想到,很快他就无法置身事外了。
李唐提出,他将辞去国相之位,杜姜也将辞去大司马之位,夫妻二人将离开仪国。
在辞职的同时,李唐郑重提出,庞涓此次出使有功,也是仪国得以幸存的功臣之一,忠诚、德行、能力都有目共睹,足堪大任,可再为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