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在”
“朕封你为尚书令,总领朝政。”
“臣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王允跪下谢恩。
“免礼平身。”
“吕布听封”
“末将在”
“朕封你为温侯,奋威将军,与尚书令同掌朝政。”
“多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吕布也是跪下谢恩,接下了任命。
“陛下,此次杀董卓,很多大臣都功劳很大,这里有一份名单,请陛下过目审阅。”王允说着就把一份奏折递了上去。
有传旨太监拿了上来交给汉献帝。
汉献帝展开奏折,定睛观看。
士孙瑞此次诛杀董卓中功劳很大,亲自带兵,微臣建议封士孙瑞为护军将军,或者保卫皇宫的安全。
黄琬也身先士卒,参与了诛杀董卓,功劳也是很大。臣建议封黄琬为中郎将,负责军队的灵活调动。
孙资也是积极参与整个诛杀董卓的计划,而且奋勇杀敌,身先士卒,可以封为车骑将军。
………
王允的一份奏折上列举了十几个人,都加官进爵。
汉献帝一看,倒也不是很大的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吧。
汉献帝想到这里,也就答应了王允。
“准奏”
汉献帝说完,又封了一些有功之人。
传旨太监,看着也差不多了,传旨退朝。
“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吕布一看这架势,这不行,如果直接退朝,那么洛阳肯定不稳,必须得稳住军心,稳住人气。
“陛下,我有本奏。”吕布快步向前。
“温侯请讲。”汉献帝看向吕布,眼神复杂,既有温柔的一面,当然也有恐惧的一面。(温柔主要是指吕布这一次确实有大功与朝廷,诛杀了董卓。恐惧则是吕布太过强悍,武功极高,怕以后不好掌控。)
吕布当然十分清楚,既然速读三国演义有熟读三国历史,当然对这一时期的情况了如指掌。
如果放任西凉军,或者不宽恕西凉军,那么西凉军久而久之,必会暴动,则很快会成燎原之势,尾大不掉,就难以收拾了。
既然遇到这个情况,那么就不能让历史重演,也不能让王允因此谢幕。
到时,西凉军主持整个洛阳城,则天下大乱,诸侯之势更盛,大汉天下则永无宁日。
吕布大步上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陛下末将建议封皇甫嵩为大司马,同时兼领西凉军,原董卓部下所有部曲全部归皇甫嵩领导,让皇甫嵩先安慰原来董卓部下,笼络人心,以免引起暴动。”
汉献帝看向众位文武大臣“众位卿家以为如何?”
现在刚刚铲除了董卓,朝政还不是很稳定,所以不能强制专断,必须听一听各大臣的意见,而且这个大权目前不能说都在自己手里。
“陛下,微臣以为不可”王允第一个就不愿意了,
第一,王允与黄甫松不和,让皇甫嵩领西凉军害怕以后不好控制。
第二,王允深恨西凉军以及董卓的部下,对董卓进入洛阳以来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
第三,现在王允有大功于朝廷,刚刚铲除董卓,评定了洛阳暴乱,可以说,王云已经有点飘了,认为天下所有的大功基本都是自己的。
第四,王允向来胆大,而且极其自负。王允认为,自己能力超强,董卓这么强悍,都把他屏蔽了,更不用说天下群贼。现在“洛阳在手,天下我有。”可以完成自己忠君的思想。
确实是王允有大才,但是往往很多有才之人都是极其自负的,而且性格有着严重缺陷,根本听不进人言。
历史上的王允就是这样失败的。
汉献帝一见王允表态,急忙询问。“王爱卿,你说。”
汉献帝,给予了王允极大的尊重。
王允抬起了头“皇甫嵩向来功劳不大,能力则不强,而且一旦让他领兵,必然温和无力,如西凉军趁机叛乱,则如之奈何?”王允把皇甫嵩贬低,而且先撇清责任。
汉献帝心里也是不太痛快,发现王允也开始独断专权。
可是汉献帝又不能明说,只好把眼神看向其他的文武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