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六年秋,正值秋收时节。
正午的秋老虎晒得厉害,看家的大黄狗都哼唧着找个屋檐的阴凉处趴着。
就连长治县酒楼茶肆遍布的南街,也没了往日的热闹。
一家名为同福的茶肆内,连个客人的影子都没有,店小二躲在柜台后面都打瞌睡了,说书先生还在口若悬河的讲着乾隆南巡的精彩历程。
当今圣上正月出巡,携文武百官,官眷上千一路南下,五月方才还朝。
其间流传出许多奇闻异事,如今便是个说书先生都在说这个。
说书先生饮了口茶继续。
“书接上回,且说乾隆爷大刀阔斧料理完苏州那帮贪官污吏后,便又……”
“便又携文武百官,官眷上千登船,启程去杭州是不?”
“你这今天都说第三遍啦。”
先生这口水喝完也就刚说了几句,茶肆的窗口便探出一张少年的脸来。
少年唇红齿白,貌若潘安,只是看样子也热的不轻,一张俊脸上满是细汗,双手扒着窗框将头探进店内。
一对上说书先生的有些恼怒的眼神便笑了,用眼神示意他看门可罗雀的茶馆,一本正经道。
“真没人听。”
少年名叫张恒志,是县里的秀才,如今三年乡试还未开考,他便在县衙谋了个师爷的活计。
平时帮县衙记录案情,整理卷宗,活倒不重,就是俸禄微薄。
所以县衙没活的时候,他就会来茶楼这边摆摊,接点代书的活。
所谓代书,就是帮目不识丁的百姓写状纸。
少年人才,放眼整个长治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
说书先生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也是哭笑不得,起身倒了碗凉茶塞到他手里才没好气道:
“我还不知道没人听?”
他吓唬接过茶杯牛饮的张恒志。
“但你要知道,这说书就跟唱戏一样,嗓子一开,八方来听,三方鬼魅,四方诸神,哪怕店里空无一人,那也得说下去。”
“那要按你这么说。”
张恒志一碗茶水下肚,总算解了些许的暑热,抬手不羁的抹了抹唇角的水渍,将碗还给他笑道:
“我刚才打断了你说书,岂不是相当于搅扰了四方诸神的兴致?他们该不会来找我算账吧?”
少年满脸意气玩笑,显然没将对方的鬼神之说放在眼里。
说书先生接过茶碗刚准备说他两句。
南北十里的长街口便突然急匆匆走进来一个庄稼汉。
庄稼汉皮肤黝黑,面相憨厚,身穿一身粗布长衫,进来后看都不看一眼旁边的铺子,直奔坐在茶肆墙根的张恒志。
刚还在开玩笑的张恒志见状瞬间凝神,当即面容一肃道。
“我来活了。”
他说着便收了搭在窗棂上的胳膊,转回身去整理自己的文房四宝。
说书先生抬眸瞥一眼后,也收了说他的心思,转身回去继续说书。
“书接上回……”
伴随着抑扬顿挫的说书声再次响起,庄稼汉也已经走到张恒志的摊位前,一开口便道:
“我要写状纸!要告官!我们村里的人说来找你!”
“嗯。”
张恒志面容沉静的点头,提笔饱蘸墨汁道。
“是找我没错,那就说说你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