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一名信使纵马疾驰,闯过重重宫门,终于抵达奉天殿。
此时正值早朝,百官齐聚,庄严肃穆。当看到信使身上那面黄色的旗帜,众官员立刻明白,这是来自边疆的八百里加急急报。
场内顿时一片寂静,百官纷纷退让,开辟出一道空旷的大道。那信使脸色苍白,一进入奉天殿便体力不支,昏倒在地。
满福太监急忙从高台跃下,赶至信使身边,从其怀中取出一封急报。
朱元璋眉头深锁,对满福太监道:“将他抬下去,好生照顾。”话语间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朱元璋接过急报,缓缓打开。刹那间,六个醒目大字映入眼帘:“云南土司叛乱!”朱元璋顿时胸中怒火中烧,愤然站起。
朱元璋在高台上气得踱步,心中却疑惑起来:“土司在这个时候叛乱?为什么?”他眼神阴郁,一边思索一边喃喃自语。
满福战战兢兢地站在一旁,时刻关注着朱元璋的神情。见状,他立刻将急报接过,恭敬地对朱元璋说道:“陛下,您看……”
朱元璋点点头,示意满福打开急报,念给百官听。
满福清了清嗓子,高声念出:“云南土司叛乱!”话音刚落,整个奉天殿内一片震惊。
户部尚书沈立本和兵部尚书李焕文更是面色惨白,心中惊骇。他们两人参与了解放印度战争的计划,深知此刻云南的稳定对大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沈立本紧锁眉头,心中不由自主地想到:这次土司叛乱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阴谋?是否有人故意挑起事端?
李焕文率先反应过来,跪倒在朱元璋面前,慷慨陈词:“陛下,土司屡次叛乱,悖逆王道,微臣建议立即发兵云南,对叛乱者斩草除根!”他的话语充满了愤慨和坚决。
朱元璋在心中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决定暂且按捺下发兵的冲动,力图避免在未了解清楚情况之前就贸然行动。这可真是兵家大忌,切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轻举妄动。
随着早朝的结束,朱元璋召集徐达、李焕文和沈立本三人前往御书房,共同商议应对土司叛乱的事宜。
当三人踏入御书房,只见书房内已经摆好了大幅的地图,朱元璋正站在地图前,一手托着茶杯,一手轻轻敲击着桌面,显然正在深入思考。
“既然人都到齐了,那就开始吧。”朱元璋转身示意三人坐下,随即直奔主题,“张爱卿,你看这次土司叛乱,我们该如何应对?”
徐达三人闻言,相互交换了眼色,然后齐齐看向张中正。张中正来自后世,他的智谋不一定能比得过现在的人,但是相比于他们这些古人,张中正的见识可是深不可测,而张中正的看法必定会直接影响到朱元璋的决定。
张中正轻咳一声,以平稳的语调说道:“陛下,这次土司叛乱,我们不仅要打,还要打得漂亮,打得彻底。”
“对于那些参与叛乱的人,仅仅抓捕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将他们的家族全部贬为奴隶,让他们明白叛乱的代价。”
“至于如何打,我的建议是狠打。云南地势多林多山,我们可以利用火攻。用最残忍最决绝的方式告诉所有的叛乱者,参与叛乱必将面临赤地千里的惩罚!”
“当然了,老百姓还是要保护好的,不过不能让他们继续待在原地了,我看不如开始大移民,北地这几年人口还是不够,不如直接将百姓以户为单位,强行移至北方,直接拒绝他们在抱团成小部落小圈子。”
张中正的计划像一阵冷风,让徐达倒吸一口凉气,他担忧地问道:“这样做会不会太狠了?”
沈立本也有些犹豫地附和道:“是啊,不仅要让土地荒芜,还要将人们从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上迁走,这……”
张中正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道:“狠吗?我不觉得。毕竟陛下建立大明后,为了安抚土司,减少内部矛盾,已经让土司自行负责税务,每年还会给予土司部族一些银子和物品。如此恩惠,他们还是叛乱了。所以,你说我这样的计划是否算狠呢?”
朱元璋在刚才就一直沉默,直到此刻才缓缓开口:“整体计划是不错的,但张爱卿,云南土司的人被移走了,那片土地怎么办呢?”
张中正满不在乎地摆了摆手,笑道:“全国各地不是还有很多背负着地主高利贷的佃户吗?让他们填补云南人口的空缺不就好了?”
“而且,我所说的只是那些闹事的土司,并不是所有住在云南的百姓。我想,如果让佃户们迁移过去,再颁布一条法令,让他们与当地的土司通婚,赏赐一百两银子,并赠送一套田庄,这样可以刺激土司和汉民的融合,避免他们一直与世隔绝。”
朱元璋再次感到惊讶,他吸了一口凉气,戏谑地说道:“小兔崽子,你是想把咱榨干不成!结个婚朝廷就要赏一百两银子,你可知道这得多少钱?”
张中正轻撇嘴角,似笑非笑地说道:“我这不就随口说个数嘛,不过确实不能赏少了,怎么也得够人家换套房子住,否则的话很可能小两口刚结婚,又会被原生家庭拆散,所以就需要他们独立出去。”
朱元璋眼神微转,瞥了眼旁边的沈立本,沈立本心领神会地轻轻摇了摇头。朱元璋轻叹一声,感叹道:“好主意,就是朝廷的银子还是不多啊,这一年你虽然帮咱赚了不少,可是你花钱这方面可也不少。”
看着朱元璋满脸心疼的样子,张中正抚摸着下巴,思索片刻后灵光一闪:“陛下,我这刚想到个好办法。”
朱元璋问道:“哦?什么好办法?”
张中正侃侃而谈:“茶叶这玩意,可是个好东西,如今海贸中仅次于布匹生意。如此大量的茶叶需求,可不能只是让民间自产,一定要规模化制度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