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张飞、赵云,想想都激动的名字,刘表毫不犹豫,将羽林卫托付给三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天下太诱人,刘备得到益州,20万羽林在手,轻易便可攻灭荆襄,还听你刘表废话作甚!?
真当这是历史上的刘备,天天寄人篱下,因此除了标榜忠诚,根本没有一点儿政治资本?但凡征战天下,谁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天天尽扯些忠诚美德,给谁看呢!
当年,刘备与徐州豪强结为姻亲,就被羽林将军看透。天下豪强是威胁的时候,宗亲奋起反抗,当天下豪强不成威胁,宗亲为了争天下,又一个个把豪强再扶起来。
刘宠如是,刘备亦如是。刘表玩家扮演,有些先知先觉的影子,可他也没想到,忠诚这东西,如此靠不住。
荆襄之事,原本就该这样首尾,但有一个人不甘心:董卓!
狼狈逃回渑池,转瞬又丢了河东,只剩河洛一地的董卓,如果不想闭目等死,就必须拼死一搏。
博谁?
刘宠在河北被刘粟绊住,漠北作战董卓又打不过刘粟,不博刘表,还能博谁?
羽林卫确实厉害,就是因为厉害,董卓更不能让他们攻进河洛,否则万事休矣。
要胜羽林卫只有一个办法,把他们困死在城中,羽箭耗尽便有机会取胜。否则,有无尽羽箭补给的羽林卫,纵使不懂骑射,也是步弓一体的强军。
与刘粟一战,董卓精锐只剩留守河洛的十万兵马,这十万人,董卓不舍得,但他在河朔抢到三百万百姓!
三百万百姓,董卓根本不管男女老幼,一人一根破木棍,在十万强军的督战下,直接涌向荆襄。
驱民攻城,这李儒固然垃圾,显然也不是毫无谋略的人。
何人见过这样的场面,300万百姓,根本不配给粮草,全部就食荆襄。饿疯的百姓所过,别说树皮,树干、野草都被拿来充饥!
宛城的百姓如果不想挨饿,便只能被这三百万人裹挟,再次加入饥民大军!
董卓洋洋得意,看着七八百万饥民在荆襄肆虐。刘万世号称无敌的羽林军,直接被堵在宛城,一天都没坚持住,宛城之下就因为饥民的尸体太多,城墙无效,被董卓攻破。
赵云无敌,百万大军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但如果是800万饥民围起的人墙呢?
赵云无奈,让羽林卫脱掉战甲,混在饥民之中,跟着他们在荆襄肆虐。
起初,羽林卫还算听话,被赵云带出不下两千人,逃回上庸。可剩下的那些人,实在顶不住饥饿,变成蝗虫大军的一员。
如此威势,刘表又能如何?
饥民根本不用云梯,直接用尸体搭建人梯,甚至,城破之后,人梯身上的血肉,都被啃食殆尽。
董卓拿下荆襄,尤不知足,大军转向,再次肆虐淮南之地……
八王之乱,比之这招驱民攻城,如何?
越是富庶之地,越是怕流民肆虐,董卓若是敢这样攻九原,保证饥民没走到长城就会饿死。
偏偏,荆襄、淮南富庶,堪堪能让这些人饿不死,反倒把饥民大军,越卷越大!
这场大战,最后谁赢了?
不知道……
刘表死在南郡,只剩一副骨架,甚至没来得及知道,刘备已经造反。淮南刘宠不敢抵抗,弃城躲到江东,总算保住小命。
饥民食无可食,四散肆虐。这次,便是董卓也不敢阻拦。
万幸,此时正值盛夏,草木茂盛,饥民肆虐过的地方,回头还能再吃几顿。
刘万世苦心保下的荆襄、淮南,一计驱民攻城,全部付诸流水。荆淮饿殍遍地,一如黄巾之乱前,四年干旱。
一切都没变……
一部记勋法,豪强被压制,但该因为吃不饱而造反、饿死的百姓,最后还是没能躲过这样的命运。
刘粟得到这样的消息,不禁也会反思。黄巾起义,或许干旱不是主因,豪强也不是祸首,只因大汉经营500年,少有大战,人口阈值超越生产力极限。
大汉之土,根本养不活大汉子民,不反又能如何?不过,这样也好,河洛之民遍布天下,纵使刘粟身死,《单役法》之名,亦将天下向往。
可这样一来,大汉明明有一丝太平希望,却再次付诸流水。
荆、淮富庶,巅峰之时,刘万世号称有2000万百姓,有此一乱,可还能凑起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