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不能给他们好脸子看。
给他们好脸子,他们就蹬鼻子上脸,上房揭瓦,还以为你怕了他。
得到一点好处之后,就想得到更多,最是贪得无厌。
也最擅长得寸进尺,钻空子。
最为关键的是,你给了他们好处,他们不仅仅不感激你,还觉得你傻,觉得这是他们应得的。
还觉得你给他们的太少,对你心怀怨念。
咱不是说所有人,而是说整体上就是如此。
对付这些人就不能客气。
只有拿刀子,不时的砍下几个人的脑袋,再用鞭子抽着他们,他们才会老老实实的干活。
不然便会上房揭瓦,倒反天罡!”
对于朱元璋所说的这话,韩成倒是很认同。
毕竟从后世而来的他,可知道到后来大明的那些文官集团,一个个都猖狂成了什么样子。
都做出了多少烂事。
对于这些人,确实不能给太多的好脸色。
该杀就要杀。
你给他讲道理,永远是讲不通的。
明朝中后期,就是太惯着这些文官士绅读书人了。
鞑子入关,清朝建立,也有许许多多有骨气的官员,文人,忠义之士以死相拼。
但却有人有许许多多骨头软的,迫不及待的改换门庭。
梦想着可以和在明朝一样。
结果,清朝对于他们这些人,是真的不客气。
杀起文官,杀起读书人来,真能下得去手。
不时就是一顿大刀子挥下来,咔咔咔的乱砍。
把这些人砍的都老实了。
而且还弄了一个贰臣传,把明末清初那些出名的,抛弃大明,迫不及待的去跪舔清朝腚沟子的人,给记录其中。
倒是讽刺的很。
“咱怕武将造反,怕大规模的百姓们造反,但却一点儿都不怕这些读书人们闹事造反。
这些人成不了大事!
咱一开始时,也觉得读书人,尤其那些当了官的读书人很重要。
但是后来,咱却逐渐的发现,事情和咱想的不一样。
朝廷政令的传达,以及各种的税收,具体政务,其实都不是这些人在做。
是下面的胥吏在做。
这些人在其中,只不过是起到了一个传话的作用。
也可以说,是朝廷派下去来监督下面众多胥吏们干活的。
仅此而已。
与其说咱指望着这些文臣官员们治理天下。
反倒不如说,咱是指望着下面的众多胥吏来治理天下。
只要有足够多好用的胥吏,这些所谓的文臣官员,再少上个三五成,甚至七八成,咱觉得大明都不会多混乱。
都可以正常的进行下去。
韩成你说在这种情况下,咱会怕这些人反对吗?
会怕这些人在那里唧唧歪歪吗?
咱一点都不怕!
可偏偏他们中的许多人,却以为离开了他们,咱这大明就运转不下去。
实际上,这就他们把他们自己看得太重了,拎不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了。
就像是老公鸡,觉得自己不叫,天就不会亮,日头就不会出来是同样道理。
太过于狂妄自大了!”
听到朱元璋难道说出这些话,韩成忍不住的对着朱元璋竖起大拇指,点了一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