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不得自行来京朝觐奏事……”
朱元璋开口说起了朱瞻基,所做的关于藩王的事儿。
听到这个后,永乐老朱棣暗自点了点头。
觉得自己家大孙子,在这件事情上做的也很对。
毕竟藩王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挺严重。
自己登基以来这些年来,也一直在致力于削弱藩王。
并且在这事情,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瞻基这孩子,刚一登基就遇到了他二叔这个藩王造反的事。
那他后来,会加强对藩王的控制很正常。
确实有理有据。
当得起这六边形战士这样的称号。
朱元璋这次没等永乐老朱棣再次发问,便又一次接着开口道:“他不仅是处理了藩王的问题。
在这政治制度上面,他也做了不少的调整。
比如说完善了内阁制度,大大的提升以三杨为首的内阁的权利……
遵循他爹的先例。
朱瞻基即位后,他们直接呈递密封的奏议,以及时确定适当的施政方针。
此外,采永乐条旨,或票拟等正规的办事程序。
规定大学士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
朱瞻基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
并将诏令分送给相关的部门施行。
朱瞻基并不再召内阁大臣们进行复议,除非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
阁臣事实上,已经通过不同形式参与朝廷行政、监察、司法、军务以至对外事务等军国重事……”
随着朱元璋的诉说,原本还显得心情极好的永乐老朱棣。
忽然间,神色就出现了一些变化。
总觉得这事情好像有哪里不太对。
这事儿……怎么听着越来越不对味了呢?
这家伙,把内阁,以及阁臣们的位置,提升的也有些太高了吧?
三杨这些人,包括金幼孜,黄淮这些人,都特别的有才干。
但是,那也不能一个劲的去抬升内阁,以及那些内阁成员们的地位啊?
这么长时间下去,大明究竟谁是皇帝。
文官们岂不是又要再一次,大规模的发展壮大?
这可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永乐老朱棣的心往下沉了不少,有些怀疑是自己父皇,把这家伙称为六形战士,是不是说错了。
他干的这件事儿,可并不怎么样啊!
但又想想自己父皇,再说这些话时的样子。
又将这些想法,给压了下去。
觉得这家伙,应该是这件事办的不怎么样。
在别的事情上干的,还是还能拿得出手的。
当下耐着的性子,接着往下听
“在对安南作战上面,朱瞻基也同样是做出了一项非同一般的举动。
一下子就改变了,大明和安南那边的战局。”
听着朱元璋说出来的这话,永乐老朱棣,一下子就变得兴奋起来了!
“可是瞻基他……成功的把安南那边给尽数拿下了?
把那里全部都给平了?”
老朱棣望着他爹,显得有些振奋的出声说道。
那要是这样的话,自己家好圣孙,还真可以当得起六边形战士这么个称呼!
对于安南那边的战事……怎么说呢!
可以用旷日持久来形容。
虽然当初自己这边动兵打安南之时,那叫一个摧枯拉朽。
安南的那边的人,面对自己的大军,根本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