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身林内,独坐石台,暗想:“遇此冤缠,孤栖无助,如何解得?”在山宿了一夕,心忙意乱,常常防着黄祜,左顾右盼,持剑自卫焉。
三服在紫泉洞里,将功习后,偶尔念切三缄,潸然泣下。
女蟒见而询曰:“道兄何故愁容满面,其以道妹不足为教乎?”
三服曰:“非也。”女蟒曰:“既非为妹不足教,泪痕常在目前者,何哉?”
三服曰:“吾自与师碧玉一别,屈指已过三载,思及当日道兄道弟同游济济,师训时聆,而今寂然无声,能不泣下?”
女蟒曰:“道兄有此情思,在洞不堪忧闷,胡弗出得洞外,山外闲游,以壮奇观,庶可愁怀免却。”
三服曰:“道妹能同去否?”女蟒曰:“愿偕道兄一游。”言已出洞,四下观望。
正值黄祜寻访蓉花,访至紫泉山腰,瞥见坐于石台,暗暗持索向前,突然已束其膊。蓉花与彼撑持半日,不能脱身,久之撑持愈力,妖风骤起。
女蟒曰:“三服兄,汝听风声乎?”三服曰:“风声在于何地?”
女蟒曰:“似在山半。”
三服曰:“如是盍往观之。”
遂与女蟒寻思而至,远见一男一女相扭撑持。
三服上前,吼曰:“何处妖物,在此胡为?”蓉花悉诉占娶之由。黄祜诬言已许吾躬,又另与他妖相配,故心不服,特来擒归。
三服曰:“女不乐配,愿守贞操,理宜保之,何得占娶?”
黄祜曰:“妖部行事,各有各志,汝毋管闲。”愈与蓉花撑持不怿。
三服持锤在手,怒向黄祜劈头打下。黄祜大叫一声,滚下山岗,群妖护卫而去。蓉花起,拜谢三服。
三服曰:“此妖未收,如归旧所,难受罗织,不若随至吾洞,拜为兄妹,传汝入道之方。他日得遇吾师,同拜门墙,炼修大道。”
蓉花喜甚,遂偕入洞,与女蟒一同结拜。三人自是在洞修炼,时访三缄消息不提。
前言蜻飞子居江月镇抚琴化世,兼与民间驱怪除妖,以积外善,不知不觉已在镇内二载有余。
一日辞别镇中老少,欲行他方,合镇居民苦留再住。蜻飞子念师心切,暗里逃禅。
来至鼎月桥,见此桥形俨如鼎峙,桥上皆市,不绝行人。
蜻飞子暗自谋曰:“此地密密人烟,与江月镇无殊,正为积功之所。”
遂将身一扭,仍化瞽者,抚琴而歌。到夕阳将坠时,手持竹杖,沿街行走,其意在访三缄也。
无何行至桥头,小艇蚁集沙洲,声声唤渡。岸上有一大树,其粗如桶,士农商贾常排牲醴拜跪树下,彼去此来。
蜻飞子思曰:“树,植物也,何灵应如是,是必有所以假之者。但不知人礼是树,胡以若此其勤,其殆祸福乎人,因而邀士民之敬欤?”
于是独坐桥头,用目偷觑,乃一红眉绿面汉子,立于树前。凡献醴牲,以两手攫拿而食。
蜻飞子曰:“贪人酒脯,必非正神,究不识若何作为,能令人皆敬礼。吾且在此细细访之。”
移时来一老叟,亦坐于蜻飞子之侧。蜻飞子曰:“老翁何来?”叟曰:“往市香炬,以祀檖树耳。”
蜻飞子曰:“檖树人乎,物乎?”叟曰:“檖树非他,即桥前岸上之大树也。”蜻飞子曰:“树乃植物,毫无知觉,祀彼何为?”
叟曰:“他树则蠢然无知,是树善能祸人,乌可轻视。”蜻飞子曰:“如何?”
叟曰:“此树生花,花气闷人,得其气者必病,如常祭以牲醴,则花不乱放而家家安矣。偶有不到,花生满树,遍乡老幼男女必多受病而亡。”
蜻飞子曰:“胡不将此檖树和根伐之?”叟曰:“吾乡一士子不信是树灵应,持斧砍伐,刚伐一二斧,立刻昏绝。
仆人负归家内,渐渐病染妻儿,其子祭以猪羊,家乃安泰。然此树灵应,不惟伐始得祸,即祭祀仪礼稍未恭洁,皆受祸焉。”
蜻飞子曰:“如是,尔方有此檖树,士民不堪啰唣矣。”言罢,老叟辞去。蜻飞子缓缓归来,寻剎安身,欲诛檖精,以除民害。寻至市后,得一仙姬阁,地势幽雅,青松翠竹,林茂而深。
入阁视之,内只一僧,年约半百,与言借居数日,僧亦欣然。蜻飞子自居阁内,日则抚琴化世,夜则趺坐习功。
他日忽闻闷绝气,问诸阁僧。僧曰:“桥头檖花满树皆放也。”蜻飞子曰:“前三日吾在桥头打坐,睨视此树,片花未有,何今即放满树乎?”
僧曰:“檖花开谢无时,忽然而开,忽然而谢,其开也必有所触,其谢也必有所安。但今兹一开,是地人民又不知要死几许。”
蜻飞子曰:“檖树亦为灵物,真神仙不啻也。”因思此树不识何妖所凭,是夜更深,化为妖类,乘风偷至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