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闻小和尚陷入沉思。
陈牧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先行一步,返回禅房,留下小和尚一个人立在寺门的身影,久久未曾迈步。
…………
“陈施主,小僧悟了。”
“小和尚你悟什么了?”
“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别念经,说人话。”
“小僧是说,善并非是单一的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今日对一人之善举,明日就可能是对另一人之恶行,故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曰生欢喜益、生善益、灭恶益、顺理益。”
陈牧还是没有听懂,但他阅历丰富,也没让苦闻看出来,只是称赞道:
“小和尚聪慧。”
“和陈施主相比,小僧的境界还是差太远了,我只是领悟,而施主早已践行。”
“若论境界,只怕你我都不能和此间伏魔寺的智空方丈相比,方才有法师传话,说智空方丈已醒,且去听听长者有何赐教。”
两人来到智空方丈居所,守门的僧人通传一声,便领着两人进门。
躺在床榻上的智空,面容枯槁、气若游丝,脸上是半点血色也无,在弟子的服侍下,颤颤巍巍地小口喝着白粥。
引得一众弟子僧人是落泪不已。
见陈牧和苦闻进来,智空方丈也不喝粥了,示意所有弟子离去,禅房内只留下他们三人。
“两位小友,老衲智空,已是苟延残喘之人,病入膏肓,不能起身相迎,还望见谅。”
“智空上师客气,能在贵寺求得一处落脚之地,已是感恩不尽,怎敢劳驾长者相迎?您且躺好,我们站在塌前倾听便是。”
“唉!都是好孩子,我佛慈悲,于劫难之时,幸有两位小友出现,挽狂澜于既倒。”
“智空上师似乎对悲慈寺空蝉妖僧的图谋,有所了解?”
“阿弥陀佛,说来惭愧,七百年前,伏魔寺与悲慈寺,本是一脉同源,乃同年立寺,两派开山祖师,情同手足,亲密无间。”
又是一个陈牧多方打听,也不曾听到的秘闻。
在昨天之前,三棺城内的玄门格局,是悲慈寺一家独大,而伏魔寺仅靠一位智空方丈,苦苦支撑,实力威望都属于玄门垫底行列。
而两寺庙不和,悲慈寺对伏魔寺多有打压,也是全城皆知的事情。
殊不知,两座寺庙七百年前,竟然还有此等深厚渊源。
智空方丈继续说道:
“伏魔寺与悲慈寺两派祖师,都是自一佛窟内悟得真经,开宗立派,然后走上不同的道路。”
“我伏魔寺以苦修为真谛,弟子贵精不贵多,考核严格,不求于外物。”
“而悲慈寺则认为,当大开山门,广纳信徒,遍施佛法,但使有向佛之心者,有教无类,以显佛陀慈悲为怀。”
“数百年来,两寺虽观念不同,却也相互扶持印证,伏魔寺诛灭妖邪,悲慈寺度化苍生,又齐手说服城中玄门,举行驱邪法会,联手为苍生谋取福祉,布施玄门恩辉。”
“然而这一切,都在空蝉上任后的数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