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卫东笑了!
他忽然想起1960年穿越到牛坊村的那天,铁牛将半块窝头塞进他手里时,指甲缝里也是这般泛着青白。
“嫂子!把咱们股市回笼的资金,全部购入伦敦金,等股价跌破200点时,咱们在下场抄底”
时新月点照办。
她现在对贾卫东充满崇拜。
在公司的投资上,贾卫东让她往东,她绝不会往西。
一年后。
贾卫东正站在华人行顶楼的落地窗前,晚霞衬映得他炼皮圆满的肌肤如玉生辉。
透过玻璃幕墙,他看见自己的倒影与1962年那个在纺织厂扛麻袋的临时采购员重叠——那时他刚用空间里的鲜鱼换到第一套中山装。
楚晓丹拿着财务报表疾步而来,珍珠耳坠在暮色中晃出细碎光晕。
“游资爆仓离场,伦敦金市净赚五十二亿。”
她将文件摊开在藤编茶几上,伸手抚过他的脖颈:“当家的!你的皮肤怎么变得比咱们女人的还好?”
贾卫东捉住她的手轻笑,武道宗师的气劲震得腕表微微颤动。
1974年。
贾卫东29岁。
东盛实业正式下场,抄底长江实业、置地等公司的股票,成为香江众多优质公司的大股东
1976年。
贾卫东31岁。
大地震,贾卫东带着农场所有青壮,第一时间赶往灾区救援
1978年,贾卫东33岁。
正式从轧钢厂离职
1979年,贾卫东34岁。
周小米作为后勤服务力量,跟随大部队奔赴前线,贾卫东申请陪同,利用空间里的装备,斩敌无数
1985年,贾卫东40岁。
春雨来得猝不及防。
元朗科技园的玻璃温室内,贾俊生摆弄着砖头大的移动电话,耳垂那点朱砂痣在显示屏蓝光中若隐若现。
“夏教授说下月就能覆盖全港基站!”青年人的雀跃让贾卫东想起自己第一次摸到东讯001样机时的心情。
那时夏汉涛在实验室熬得双眼通红,说香江终将点亮属于华人的科技树。
娄晓娥端着英式骨瓷茶具推门而入,翡翠镯子碰着托盘叮当作响。
“李家城第三次增持和记黄埔了”
东盛集团蒸蒸日上。
可钱永远是赚不完的。
作为集团的当家人,贾卫东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
已经年过四十的他决定退隐。
从此,他在香江商界成为了传说
中秋夜宴摆在生态农场的枫林深处。
秦淮茹夹着蟹粉小笼包塞进贾卫东嘴里,翡翠耳环晃过她眼尾的细纹。
三十栋木屋散落在万亩山林间,每扇窗都映着不同时光——1962年四合院的青砖影壁,1978年红磡隧道的奠基石碑,1983年东讯手机发布会的鎏金请柬
鱼塘边。
周小米的钓竿忽然剧烈颤动。
“快看!”她的鬓发被山风撩起,鱼线在月光下绷成银弦,“是锦鲤!”
贾卫东并指如刀划过水面,武道气劲震起三尺浪花。
锦鲤安然落入娄晓娥怀中的玻璃缸,鱼尾扫过水面的涟漪,恰似他穿越那日牛坊村池塘泛起的波纹。
晨雾漫过黑色奔驰车队时,贾卫东将最后一份文件递给长子。
财务报表的边角被炼皮圆满的指腹磨得发亮,扉页上1973年股市大战的剪报悄然滑落。
发动机轰鸣惊飞山雀,副驾驶上的武道古籍被风掀开,泛黄照片飘向漫山枫红——1960年的土路上,痴傻少年正对镜头憨笑,身后是四合院斑驳的门楣与无限可能的未来。
后视镜里,九十年代的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
【全书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