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植颔首说道:“臣来的时候已经听马指挥使说过了。”
“不过陛下为何只惩戒了他们,而不惩戒那些应天府的官吏们呢?”
朱允炆让双喜给朱植赐座,然后轻叹一口气。
“辽王,此番我尚未惩戒应天府的官吏们是担心治标不治本啊!”
“太祖皇帝有令,凡是胥吏之属三代不得科举。”
“那些识文断字的小吏中又有人或精通律法,公文案牍、丈量田亩等。”
“各地衙门便离不了他们。”
“他们不能科举仕途无望,他们无望功名,便极其容易追求利禄。”
“而且他们又将精通的技艺传给子孙,那他们子孙便能够世代在衙门中谋生为吏。”
“长此以往,辽王你能够料想到是什么情况吗?”
朱植闻言点了点头,抬头看向朱允炆。
“陛下,你打算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准许胥吏参与科举吗?”
朱允炆摇了摇头说道:“若是准许胥吏参与科举,那便是动了士子们的禁脔。”
“朕打算给胥吏打开一条升迁之道。”
“同时也缩进胥吏的入门标准。”
朱植起身看向朱允炆拱手问道:“那陛下可有具体的计划。”
朱允炆不假思索地说道:“朕准备下诏给工作十年的胥吏考试的机会。”
“如果考试成绩合格,他们则会被授予县一级的佐贰官。”
“此后他们便可和我大明其他官员一眼升迁贬谪。”
“同时,想要进入衙门成为胥吏,必须要经过考试。”
“参加考试的人最低要是童生!”
朱植微微皱起眉头,显然有几分担忧。
“陛下,只怕童生这个标准是有些高了。”
“凡是有机会成为秀才的童生,谁会放弃秀才去考胥吏呢?”
“况且成为胥吏十年后,才能考试成为县一级的佐贰官。”
“这正经科举出身的可有不少的差距!”
朱允炆当即轻笑着看向朱植问道:“那辽王以为士子们对此会支持还是反对呢?”
“现在的胥吏们是会支持还是反对呢?”
朱植猛地反应过来。
皇帝这番改制,实际上是给士子们多了一条追求功名的道路。
毕竟不是所有人能够顺利考上秀才和举人的。
抛去士子中的佼佼者,剩下中庸或另有特长的士子绝对会支持这番改制。
他们能够通过这条路成为大明的官员。
因为有了这条为吏授官的路,要走科举这条路的士子们也会减少一些竞争者和压力,他们何乐而不为。
至于胥吏则更不必说了,陛下给他们开了一条青云路,他们怎么可能反对。
便是他们考试没过不能授官,他们的子孙也有希望成为官员。
而这时候陛下只需对贪官污吏的惩戒中加入一条影响他们子孙做官的律令。
即便不能杜绝贪赃枉法的行为,最少也能让官吏在贪赃枉法前多思量一二。
说不定他们为了子孙就放弃了贪赃枉法。
但是前提一定是重罚那些贪官污吏,让贪官污吏的子孙得不到一点点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