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董良下去视察的时候,通常会让车队不按照地方官员预先规划的路线走,而是继续前进一段距离,去探寻那些被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问题。
离开婆罗洲后,董良来到了星家坡。在这里,他重点视察了当地船厂的重建情况。
曾经的大英帝国星家坡皇家造船厂,底蕴深厚,光是万吨以上的船坞就有四座。
华族在此坚实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又增添了四座船坞。
并且,为了提升造船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华族从马尾船厂、黄浦船厂精心抽调了一批优秀的人才,组建了一个全新的造船公司——南洋造船厂。
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华族的造船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上升阶段。随着环太平洋经济圈的逐步建立,对于船只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为了进一步推动造船业的发展,华族现在正在实施一项颇具前瞻性的工程——船只的以旧换新政策。
那些拥有老式风帆商船或者渔船的船主,在购买新式船只的时候,可以享受到一笔丰厚的政府补贴。
这笔补贴的数额,远比他们将旧船售卖所得的收益要高。
这种补贴政策,在后世或许看似平常,但在这个时代,无疑是一种极为超前的行政措施,是华族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从表面上看,政府给予如此高额的补贴,似乎是吃了亏。但实际上,政府的这一投入完全可以通过造船业的蓬勃发展来得到弥补。
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经济逻辑,政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以及货币发行。而货币的发行,对经济的活跃程度有着极高的依赖。
造船业,作为一个技术和人口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还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就拿福州城来说,正是依靠着马尾船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从而一跃成为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华族大城市。
在星家坡,董良深入船厂的各个角落,与工人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与技术难题。
他仔细询问南洋造船厂在扩建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规划。
对于那些在造船技术上有独特见解的工人与技术人员,董良给予了充分的鼓励与支持,承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与平台,助力他们实现技术突破。
在与船厂管理层的交流中,董良强调了质量把控的重要性。他指出,随着华族造船业的不断发展,船只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华族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声誉与竞争力。
“我们不能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增长,更要注重每一艘船的品质,要打造出华族造船业的金字招牌。”董良目光坚定地说道。
同时,董良还关注到了造船业对周边产业的带动作用。他鼓励星家坡当地的企业,围绕造船业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例如,发展船舶零部件制造、船舶维修服务等产业,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当地的经济活力,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视察完船厂后,董良又来到了星家坡的商业区。他看到街道上熙熙攘攘,各类商铺琳琅满目,华族的商业在这里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他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商业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市场秩序的维护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可以优化的地方。
董良与当地的商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他倾听了商会代表们在商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诉求,针对商业税收政策,董良表示会安排相关部门进行重新评估与调整,确保税收政策既能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又不会给商家带来过重的负担。
对于市场秩序的维护,他要求当地政府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商业环境。
离开商业区后,董良又前往了星家坡的教育机构。他深知,人才是华族发展的根本,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在学校里,董良参观了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设施,与师生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他鼓励学生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华族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他也对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学校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星家坡的视察结束后,董良又将目光投向了南洋的其他地区。他深知,南洋地区对于华族的海外发展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他还将继续深入了解各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为华族在南洋地区的长远发展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与规划。随着视察的不断深入,董良越发清晰地认识到,华族在海外的发展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经济发展方面,虽然各个产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在文化领域,如何在保持华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社会管理方面,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保障民众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样需要深入思考与探索。
董良明白,华族在海外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但他坚信,只要全体华族人民团结一心,秉持着务实、创新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华族在海外的繁荣与昌盛。他带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继续踏上了他的视察之旅,为华族的海外大业,不辞辛劳地奔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