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落下。
台下,寂静无声。
三秒钟后,会场陷入了轰动。
“咔!咔!咔!”
现场已经成为了闪光灯的海洋。
媒体记者更是陷入了疯狂。
没办法,寻常的科研成果发布会,对媒体记者而言更像是一场例行公事,可能在科技领域有一定关注度。
但现在一位诺奖得主亲自主持发布会,这件事本身就极具话题度。
然而,陆时羡似乎对这个场面已经习以为常。
他轻轻点击遥控器,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实验过程的视频。
&34;通过温度波动诱导的蛋白质构象重排技术,我们成功培育出了具有广谱抗病毒能力的水稻新品种。”
“这项成果完全由我国科研团队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34;
此时,画面已经切换到南江的试验田,金黄的稻浪翻滚。
&34;在连续三年的田间试验中,这个新品种对主要水稻病毒的抵抗率达到997,产量提升15。&34;
陆时羡接着调出一组数据图表:&34;特别是在今年南方稻区爆发大面积病毒病的情况下,我们的新品种表现出色&34;
二十分钟后,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现场进入到同行提问环节。
在这种场合,这个环节早已经安排的妥妥当当。
没有可能会冷场,也没有人故意带节奏。
这不,华国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已经“适时”举手并获得了提问的机会。
&34;陆教授,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项技术的创新之处?&34;
“当然。”陆时羡从善如流地切换到大屏幕上的蛋白质分子模型。
&34;我们发现,通过精确控制温度波动,可以诱导nbhsp90蛋白形成一种全新的α-螺旋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显著增强与病毒外壳蛋白的结合能力。&34;
他调出一段实时影像:&34;这是我们在温控系统中观察到的蛋白质构象变化过程。这项技术的核心设备也全部由我们自主研发,温控精度达到±001c。&34;
很快,一名来自沪上大学的教授提问:&34;这项技术在其他作物上的应用前景如何?&34;
&34;我们已经在小麦和玉米上进行了初步试验。&34;陆时羡切换画面:&34;结果显示,这项技术具有很好的普适性。预计在未来两年内,我们将推出更多由我们自主研发的抗病毒作物品种。&34;
发布会结束后,陆时羡被记者团团围住。
带着ctv标志的记者率先问道:&34;陆教授,这项成果对我国粮食安全有什么重要意义?&34;
&34;这项技术将大幅提高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抗病毒能力。&34;陆时羡保守估计了个数字,然后回答道:&34;预计每年可减少病毒导致的粮食损失数百万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34;
封黎杉很快便凭借人人日报的牌面,获得了第二个采访提问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