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侯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他现在也知道,就算胡惟庸的案子再怎么往深处调查,也肯定牵扯不到自己身上。
现在皇帝陛下对朱榑可谓是无比满意,他们无家也自然会跟着沾光。
不说再往上爬一步,至少保个平安还是妥妥的。
送完皇帝的大部队,都已经到中午了,朱榑赶紧通知青州知府,让百姓返回。
为了送朱元璋离开,百姓们都送了5公里,要不是朱元璋强行下令停在这里,青州知府还打算带着百姓送到10公里。
开什么玩笑,百姓都是腿走着,累都累死了。
不得不说,朱元璋对百姓还是非常爱护的,就是对他这个亲儿子,实在不咋地,逮着一只羊是可劲儿薅羊毛啊。
返回京城之后,朱元璋就与群臣商议,要再次出征北元。
太子朱标自然是极力劝阻。
太子朱标的顾虑也不无道理,朱元璋这一年杀的官员太多了,新鲜血液还没有补充上来。
朝廷机构运转不灵,担子全都落在朱元璋和他这个太子朱标的身上,尤其是朱元璋离开应天府的这段时间,太子朱标代替皇帝监国,累的是屁颠儿屁颠儿的。
饶是他现在身体好了许多,也有些扛不住。
这还是有一批官员,暂时留着他们的性命,让他们带着枷锁处理政务,没完全杀完呢。
而下面很多官员,有的惶惶不可终日,有的产生了抵触心理,变着法的给朱元璋增加工作量。
其中有一名官员,屁大点儿事儿,写了一道长长的折子,朱元璋懒得看,就让太监念给他听。
好家伙,太监足足念了半个时辰,洋洋洒洒一万多字,都还没有念完!
朱元璋气的派人跑出3多公里,到官员所任职的地方,给他赏了50杖,打的那叫一个皮开肉绽,差点没把老命给打掉。
现在的朝廷,就是这么一个状况,就好像缺了零件和汽油的机器,随时可能崩坏。
这个时候出兵北元,并非什么好时机。
但朱元璋圣意已决,这次太子朱标再怎么阻止,也无可奈何。
思来想去,太子朱标便找到刘伯温,让他借着过年的这个时机,向朱元璋写一封庆贺的奏章,同时,劝说朱元璋拖一年再攻打北元。
刘伯温顿时陷入两难的境地。
现在朝堂上,已经没有了太子与四皇子之间的争斗,太子的威望和权力达到巅峰。
而他之前为了与李善长和胡惟庸争斗,与太子一党其实并不和睦。
从立场上来看,他反而是帮助了四皇子朱棣。
现在,太子朱标主动找到他,这是一个好的时机,说不定可以凭借太子朱标,重新回到朝堂之上。
然而,他的内心又想顺着朱元璋的意思。
攻打北元,可是一个大活呀,手底下没有能臣,攻打北元哪有那么简单,搞不好,朱元璋会再次复用自己。
而这个概率,比帮助太子朱标,说服朱元璋要更大一些!
因为他看得出来,朱元璋现在绝对是心意已决,没有人可以阻止。
想来想去,他写给朱元璋的奏章,还是支持攻打北元,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洋洋洒洒数千字。
这自然就得罪了太子朱标,也绝了他从太子朱标这里重回朝堂的希望。
除夕那天,朱元璋才看到刘伯温的奏章。
翻开第1页,朱元璋便皱起眉头,露出一副不耐烦的神色。
随后,啪的一声合上奏章,直接扔到一边。
“老东西!还不消停!”
刘伯温对于大明而言,是妥妥的功臣,但朱元璋杀的功臣还少吗?!
朱元璋也想让刘伯温善始善终,安享晚年。
但他今年的杀心特别重,早就对刘伯温有些不耐烦。
不好好在老家呆着,居然又跑到京城来!
他的意图,朱元璋怎么可能看不懂!
他是故意不搭理刘伯温,想让他知难而退!
没想到,这老东西,居然等到过年都不死心!
然而,他是绝对不可能再复用刘伯温的!
大明,不再需要宰相!
所有的权力,都要抓在皇帝一人的手中。
他也不信,少一个刘伯温,大明就能运转不灵。
“没有你!咱也能收服北元!”
朱元璋批阅奏章的旁边。
多了一张长桌,上面用黄金打造了一个底座,而底座上所放置的,正是他从青州城带回来的一把洪武步枪!
ps:感谢彦祖的、评价、票票_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