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等她们休息了多聊两句。
可惜这些人眼里都是活,累了就站起来挺腰捶背。
直到中午,大部分人才到树根底下休息。
这一群都是女人,夫子为了避嫌,到七爷爷边上。
他问:“老人家,今年和去年有什么区别?”
七爷爷抽了一口旱烟,接过儿媳递过来的米汤,说道:“有劲头,有用不完的力气。”
“你说这个合作社是怎么弄的?对你们有什么好处?”
“这好处就多了。至少我们干活的速度快了,大家也乐意干活。”
梁山媳妇抢上一句,“以前我家的水田最多,插秧起来至少要十一二天才能完成。
现在才用了两天就完成了一半。”
“这还是男人们不来帮忙的情况下完成的,要是男人们也过来了,我们说不定就完成了。”
两天就完成了六天的活,这个合作社建立起来工作能力确实强。
“那你们这不是四天就完成农忙咯。”
七爷爷摆手,“我们还得帮其他人插秧,预估计还是得要十天。”
“这跟以前没区别嘛。”
“有区别。”一个小媳妇答了一句,“至少不用人拉犁耙。”
七爷爷家有牛,牛供给大家用,那些没有牛的人家就不用拉犁耙了。
每年耕种没有牛的人家都要累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
那些人力犁耙的妇女,耕种之后得要休息一个月才能恢复力气。
“至少我们不用那么累。以前挑粪肥撒地,我们得要走好几趟。
现在有了合作社,人手多了,一趟就够了。”
“见看眼前这七分地,要是我家四口人来弄,一天都弄不好。
现在你瞧,不要半天功夫就插好了。
跟着大家一起干活,心里也痛快,见想是拉水车石磨,不用出力气,石磨见转动起来了。”
“弟妹说出了我心声,我也是这样想的,以前我最怕插秧,现在见就没什么感觉,任务就完成一半了。”
不用细问,夫子就从她们的脸上得到答案。
合作社对她们来说是有好处的。
夫子觉得仅仅是这一家的言论,不足以为证,他要多走几家。
过了两天,处处碰壁的夫子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夫子在村子里行走,村里的人都知道夫子,也乐意跟他说两句话。
“我家穷,没用农具,有的只有锄头和木推架。每次插秧都要累上几天。
现在有了合作社,有福家的农具借我用,我就在吃饭上多帮助她们点,我不用怎么劳累,就完成了自家的水田。”
“我们两家交换粪肥,节省了好多功夫。今年的肩膀就没有起血泡。”
“一起干活有人说话,心里头有劲。”
“再也不用跑回家做饭了,我宁愿多插秧,也不愿去做饭。”
“我家缺粮食,给成员家插秧,我能吃顿干饭。”
从这些谈话里,夫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不得不成为合作社的好处。
他写信对友人说:“……合作社是一种新的模式,在炎黄大地上从未出现过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打破了千年来劳作模式。它是一种好的合作模式,至少目前是这般。
虽然我不大认同这方式,但我不得不承认它是有益于百姓的,是对百姓有好处的。
创造出这种模式的梁田,真的是大才!我庆幸能成为她的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