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龙军先行,每日行军40里,沿途设置粮仓,给后续南下的流民用。
刘玄只记个地方,以后要来回跑的。
路上行军时,南宫琉璃突然走过来问:
“陛下昨夜哭过了么!”
被她发现了,刘玄也没什么好隐瞒。
只能相视一笑,算是承认了,随即感叹:
“大商72州郡,是在朕的肩上担着。”
“一想起全天下千万嗷嗷待哺的百姓,连饭都吃不上,我自然想哭。”
其实他想家了,真不想陷在这大商,说不好哪天皇帝也做不成了,脑袋被人挂城门上示众。
他对着南宫琉璃编了一套谎话出来,倒是符合江湖人对皇帝的朴素幻想。
他们眼里,只有奸臣误国,皇帝却是换不得的,只是被蒙蔽了而已。
刘玄现在有忧国忧民之心,穷苦出身的南宫琉璃自然十分欣慰。
这说明,他们的皇帝也还有救,不由多看了刘玄几眼,觉得他还算能吃得苦的。
十月二十二日,银龙军往前推进了40里,傍晚时分来到文甲县。
这里的人见到军队,第一时间是感到害怕。
因为铁甲军作为先锋,可是勒索了一笔过路费的。
他们这个小县城,被捶过一回,也不敢不给。
上次要粮食,这次要钱,可谓是兵不走空。
刘玄远远看到百姓,就监听了几波人谈话,方言听不懂,偶尔听得几句官话,凑了半天才知道实情。
等晚上驻扎好,立刻下圣旨给铁甲军前锋,进入琅琊地界,必须严肃军纪,要是敢随便拿、随便抢,影响了皇帝圣明,那就拿脑袋祭旗。
这话留了个余地,允许他们收钱,但不能去琅琊收。
从文甲县算起,还有十几站,等到了琅琊,铁甲军腰包估计也鼓了,不会那么难做。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刘玄要让他们拼命,必须要出钱拉拢。
只能是让他们克制一下,注意下吃相。
当然,也有笼络的意思,要让他们打个样,告诉其余铁甲军,给皇帝办事,是有肉吃,有汤喝的。
皇帝再也不会拖欠你们工资6年之久了,不仅能做到按时发,还会给项目补贴。
收钱办事,喂饱了他们,他们才会出力,抵御外敌,对付琅琊王司马熙。
以后再合作,就有了信誉。
只是苦了百姓,回头纳入皇属军的麾下,再做补偿吧!
刘玄在路上就在想,到了琅琊郡(实际地盘是一个州),事情就太平了么!绝对不会的。
他司马熙名为国丈,实际上也趁机捞的盆满钵满。也不曾见得琅琊上缴赋税。
这些年,他倒是富庶了,可他的兵却越来越差。
都去经商挣钱了,谁还当兵啊!
也就是有北境这层屏障,他才借助盐铁之利,快速积累起了财富。
如果把北境拿掉,他就是活靶子。
所以刘玄这次去,八成也是当雇佣兵的,赶走了人就没你什么事了。
所以刘玄也得有自己的算盘。
你琅琊郡,不是没兵么!
那你还有什么话语权,直接抢你一半土地就是了,纳入我国家的户口里。
他这次北上一开始,就存了一个鸠占鹊巢的念头。
而且根据历史经验,刘玄想要挣脱冯太后、八位岳父的束缚,必须离开京城。
所以他不介意,以防御鞑靼为名,长期留在琅琊,学一下朱棣。
当然这只是鼠目寸光的算法,如果真的留在北边,那对南边的掌控,自然就会削弱,京城那帮老爷也不会甘于寂寞的。
他还得来回跑,像元朝皇帝一样累死累活。
本来是抱怨的,可转念一想,大商这么大,年年有天灾,他用“桃”和“桃园结义”总是能救民于水火的。
以后赈灾经验丰富了,就抛开低效无能的官僚,亲自去全国各地赈灾,与民同苦,谁也说不上不对。
每赈一次灾,就增加一点民望,就笼络一批人。
他做皇帝的,就能拥有民心了。
这个为人民服务的苦,他吃的。
那个争权夺利算计的苦,他真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