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李鱼的工作重心就移到了义务教育制度的设计上。
按照年龄粗暴的划分一下,十五岁以上就直接进扫盲班,主要是为了认字儿,至于十五岁以下,就在城中开办学堂,按照现代的学校教育,分设各种科目吧。
只不过这一项工程,也并不小,因为教科书……得李鱼自己编,她想要从小培养科学素质,那就不能叫现在的这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工匠们去编教材,那编出来的都是一堆“实用小贴士”。
李鱼不是教育家,怎么知道教科书的编写要领呢?不过她作为科普杂志的副主编,总归是有两把刷子在的,先把数理化知识由易到难的列下来,再考虑如何能编写的更好。
另外一个难处就是……老师太少。
这年头能识字的人都不太多,更别说教数理化了。
有些事情真的是……只有自己一步一步做起来,才知道这真的处处都是难题,处处都有麻烦。
那就只好先开扫盲班了,无论如何,找会认字儿的人总是更容易些的。
古代儿童开蒙,多学“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只是这却并不适宜于成人扫盲班。
李鱼认为,还是因地制宜的好,银州人口现在绝大多数还是农民,那就先出一套教材,与现实相结合,教人名、地名、庄稼、日常生活用品,等到这些学会了,再教其他的不迟。
决定了工作方向之后,很多事情都不用她自己去完成。
从前在别离院的姑娘,很多都是农女,被父母卖给了萧别离,而萧别离这人做的最大的一件好事就是,他找了很多老师,教这些姑娘们琴棋书画。
虽然说他做这些事,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出于一种想让“商品”卖出更高价格的心态。
不过对如今的李鱼来说,倒还真解了燃眉之急。
她叫了翠浓来,问翠浓愿不愿意下乡去扫盲,当女夫子。
翠浓登时瞪大了双眼,似乎有些不敢相信。
“夫子”一词,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之中,地位那可不是一般的尊崇。像翠浓这样从别离院出来的伎女,怕是根本想不到,有一天,“女先生”这词会和她们扯上关系。
富贵人家的小姐也要读书识字,所以这天下本就有许多博学的女先生,只不过一般都是贞洁烈女,品行没的说的那种,教的也是女四书。
像翠浓一般的女人,就算读的书再多,认的字再全,也总叫人看不起的。
李鱼见翠浓惊诧不已,便笑道:“有什么不可以?教一些愚夫愚妇认自己的名字而已,你肚中那样多的诗书,早够用了。”
翠浓仍是瞪大双眼,结结巴巴道:“殿……殿下,不是,我,我不是因为这个……”
李鱼的脸上便收敛了笑意,道:“你流落风尘,只是因为你有个不是人的爹罢了,这并不是你的错,如今都已三年过去了,月云都已做了公主府的管事,你却仍在缝纫厂蹉跎,难道你要在缝纫厂当一辈子女工么?”
翠浓是她最开始救助过的人,又与沈三娘是闺中密友,她温柔可人,又饱读诗书,若真的蹉跎在缝纫厂,李鱼都觉得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