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恭请父帅上路!”张行瑾拱手鞠躬。
……
李巨川的归化策还未推行,便遭到刘鄩的阻止。
“中土常年精耕细作,六六成税赋,尚能养家糊口,河湟沦落胡尘一百三十年,田地荒芜大半,嗢人只能游牧,如何安身立命?其心不定,其人必定弃我而去,嗢人性直,陛下当循循善诱之!”
李巨川据理力争,“刘将军有所不知,关中收五成赋税,却免除所有苛捐杂税,关东号称两成田赋,其他各种税赋加在一起,至少是八成税!当年吐蕃攻陷河陇,各族直接沦为农奴,田地所长,山野所生,皆为贵人所有,与他们相比,我们行之税赋算不得高。”
“正是因为吐蕃暴虐,所以我们当行仁义,轻徭薄赋,收复嗢人之心。”
两人各不退让。
作为一个后世人,李晔当然也觉得税赋太高,但是唐廷急需扩充实力,不得不重赋熬过虚弱期。
沉思片刻之后,李晔道:“归化策必须推行,赋税可以适当减少,但一切要看关中今年收成如何。”
再说此时河陇还未打下来,李茂贞还在廓州蹦跶,杨崇本也是准备随时跑路的架势。
李巨川是怕自己苦心孤诣的归化策被拒绝,刘鄩则是以事论事,完全出于公心。
合理的争辩是可以接受的。
后世推行什么政策不都是要经过论证吗?一拍大腿就决定国策,是非常危险的。
归化策的思路是正确的,这一点不需要怀疑。
李晔甚至隐隐感觉这就是大唐在域外的国策!
关中各地的秋收应该已经开始了。
今年不像去年,关中还算风调雨顺。
而且攻打河陇顺风顺水,也没遇到什么大战、苦战。
这其中一半的原因是李茂贞在河州死磕,消耗了各大势力的实力。
另一半的原因是大唐皇帝李晔的御驾亲征。
中唐之后,河陇就被中原忽视了,成为蛮夷之地,正如张议潮所言,河陇之地,朝廷自弃。
唐廷有过数次机会收复河陇,但帝国朝野陷入沉沉暮气之中,再无开拓进取之心,就算张议潮把河陇十一州送到碗里来,还是被唐廷扔出去。
当年阎朝沙州顽抗十一年,抵抗吐蕃围攻数千次,武威郡王郭昕白发唐兵坚守安西四十年。
唐廷放弃河西走廊,放弃西域,就等于放弃了曾经的辉煌和国家气运。
最开始吐蕃不过是山南雅砻河谷一小国,雄心壮志,左吞象雄,右灭苏毗,当吐蕃铁骑浩浩荡荡从高原上冲下时,羊同、多弥如瑟瑟发抖的羔羊被宰杀,与大唐分食吐谷浑,后来又跟大唐争夺河陇两百年!
民族气运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