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云帆是个凡人!
他憋了会儿,实在禁不住肚子太饿,桌上肉食又太诱人,本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原则再次拿起了筷子,他现在就一个心思:赶快吃完赶快闪人。
刚扫荡完一圈,林阿姨却把话题转向了他,“帆帆今年多大了?生日是什么时候?看起来好像比小泽要小些啊。小泽生日12月22,那天刚好是冬至。”说完意味不明的看了白筱一眼。
乔云帆嘴里塞着块手扒肉,含糊应道:“我比他大,我6月21。”
白筱回过神来,笑着嗔了他一眼:“别胡说,小泽是头年冬至的生日,你是次年夏至出生的,算起来你该叫他一声‘哥’呢。”
该是一回事,叫不叫是另外一回事。
他独生,没哥。
对面那货一脸嫌弃样也没打算认他当弟,而且人家弟弟就坐旁边呢。
不得不说,苏家这遗传基因是真的强大,两兄弟都长得人模狗样、挑不出一点毛病,当然也找不到一点共同点,虽然都很冷,但冷得却各有千秋:苏泽是那种漫不经心、心高气傲的冷,而苏恒呢,非要形容,那就是“丧”,就好像被摄魂怪吻过,这辈子都快乐不起来了。
等等!
“妈,你怎么知道他是哪年出生的?”
三个小的都看着白筱,白筱有些囧,讪讪笑道:“哦,之前听你林阿姨说的。”
乔云帆不疑有他,胡乱点点头,继续和满桌美食较着劲。
白筱和林阿姨则继续就乔云帆和苏泽的“简历”进行着深入交流,从性格爱好到喜欢的食物……巨细无遗,乔云帆听得有点想笑,要换个性别,这就是一个当事人无感、家长尬聊的相亲现场。
不过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
林阿姨说:“幸好帆帆和小泽同一个年级,这样小泽转过去后班里也有个认识的人,不会太孤单。”
转学?乔云帆猛地抬头,苏泽倒很淡定,似乎早就知道了。
白筱看着乔云帆,接过话头说:“正要跟你说呢,你苏叔叔他们很快就要出国了,小泽会留在国内读书,转学的事已经办妥了,以后在学校里有什么事你多照顾着点。”
白筱和林阿姨你一言我一语,乔云帆总算听明白了。
因为生意上的事,苏家夫妇要到国外居住一段时间,他们托朋友申请的学校暂时只下来一个名额,两人商量之后决定先让苏恒过去,用他们的话说,苏泽大些,成熟稳重,就算一个人在国内也用不着太担心。
末了林阿姨补了句,“以后就要麻烦你们多费心了。”
白筱浅浅一笑,说:“应该的。对了,小泽的东西都收好了吧,回去我让人搬过来。”
林阿姨尚未回答,苏泽却淡淡说了句,“不用”。看大家都看着他,又不咸不淡的加了句,“我可以住在蓝花荫。”
蓝花荫在旧城,苏家的老房子就在那里。
苏泽原本就读的学校是五中,与乔云帆所读的宁川中学,还有一中同为省重点,但这三所学校在管理上各有不同,五中因为在市中心,用地紧张,一开始实行的就是走读制,不设住校,因此报读的学生要么有司机接送、要么家就在附近,再加上成绩好、个性强,莫名的便多了些优越感,也因此成了众矢之的,凡是学校之间的冲突,十有八九都和五中学生有关。
一中则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理念,走的是另一个极端,全员住校,这也是所有老师最喜欢的学校,话说成绩好还听话的学生谁不喜欢?所以比起其他学校老师的痛心疾首,这里的老师可谓赏心悦目。
宁川中学则深谙“中庸之道”,可走读可住校,因此在三所学校里这里的氛围是最好的,既不沉闷也不张扬,小打小闹不断,但都掀不起什么大风浪,当然也出现了另一个弊端:
综合成绩排名,宁川中学在三所省重点里排名倒数……
一中第一,五中次之。
乔云帆心说,难怪这小子在看到“宁川中学”几个字后会是那样的表情。
但再听下去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
和宁川中学不同,一中和五中都分了尖子班,苏泽的确在尖子班里,但排名总雷打不动的挂在倒数前三,上不去下不来,而乔云帆则相反,用陈屿他们的话说,那就是学校的门面:市联考前三总有他一席之地。
苏家的房子离五中不远,原本就是为了方便兄弟俩读书买的,现在夫妇要出国,连带着把房子也卖了,乔云帆总觉得有什么隐情,这听上去更像是移民,但没理由移民独留个未成年的儿子在国内。
这到底是别人的家事,乔云帆不想、也没兴趣打听。
林阿姨还在劝苏泽,“我和你爸就是怕你不习惯,所以才给你转到了宁川,那里可以住校,你只在放假休息的时候去白阿姨家就好,蓝花荫那老房子已经很久没人住了,再说,你一个人在那里我们也不放心。”
苏泽不为所动,“你都说了,我只在放假的时候去住,有什么不放心的?”
“这……”林阿姨求救的看向白筱,乔云帆直觉他妈比林阿姨更想让苏泽住进自己家,她这人一向心软,估计看不得故人之子孤零零一个人。